4月24日,由南京市委宣傳部、新華日報社主辦,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雨花臺紅色文化研究院、南京雨花英烈研究會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雨花英烈精神與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學術研討會暨百年黨史及革命精神融入學校思政教育創新論壇在南京召開。來自全國多地的紅色文化研究學者、省內高校馬院院長及部分征文作者代表參會研討。
井岡山大學原校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井岡山大學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泰城教授認為,革命精神有獨特的教育特質和教學特點。將革命精神融入學校思政教育,要堅持邏輯與激情并重、理性與感性并重、內容與形式并重、講授與體驗并重、歷史與現實并重、大局與細節并重等原則,諸如激情教學、模擬教學、體驗教學、情境教學、訪談教學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創新方法。
“中國共產黨的‘能’不是一時一刻的顯示,而是從建黨之日起就已經蘊藏其中。”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齊衛平認為,“雨花英烈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為鍛造一支高質量的組織隊伍奠定了精神基礎;形成了敢于創新的優秀品質,使得黨能夠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順應歷史潮流,推進中國社會不斷前進;彰顯了強大的凝聚力,把中國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匯聚成澎湃力量。
“革命精神是百年黨史中非常寶貴的積淀,超越了傳統民族精神中的忠誠意識和家國情懷。”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基地負責人兼首席專家程美東認為,革命先烈們大公無私的精神,是最可寶貴的高尚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黨派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雨花英烈研究會會長、雨花臺紅色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躍認為,革命精神是信仰之舵,是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高度凝練;革命精神是立黨之魂,是千百萬共產黨人奮斗的結晶;革命精神是初心使命之源,是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紐帶和體現;革命精神是永葆先進之本,它集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是近代以來最先進的政黨。
該論壇還發起了“推進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倡議”。(記者 陳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