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說:“把糧食產量抓上去,要下很大功夫。但如果大家不重視,糧食產量掉下來就很容易。”糧食生產“滑坡容易爬坡難”,個中意味值得深思。
去年,全國糧食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臺階,人均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與此同時,我國糧食仍然處于供求緊平衡狀態。數據顯示,1996年、1998年和1999年全國糧食產量分別三次達到1萬億斤,之后出現下滑,2007年才再次超過1萬億斤。這說明,糧食生產“滑坡容易爬坡難”,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事關老百姓三餐四季。然而,對糧食生產的認識誤區和行為偏差仍然存在。有人覺得,人們主食吃得少了,未必需要種這么多糧;有人對豐收習以為常,對糧食浪費“無感”。更值得警惕的是,個別農村地區耕地存在“非農化”“非糧化”等問題,一些昔日良田遭遇棄耕拋荒,有人占用耕地挖湖造景,這些破壞耕地的行為,讓人倍感痛心。
糧食安全這根弦要始終繃緊,“滑坡容易爬坡難”的告誡始終要牢記?;轮耙住?,有的源于自然規律和外部環境的疊加。我國氣候類型復雜多變,土壤改良需數年之功,而良田退化可能只需一場暴雨。加之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一些國家把糧食當成博弈工具,加劇了糧食安全的不確定性。爬坡之“難”,則在于豐收基礎上再增收,需付出更大努力。農業現代化,既要突破傳統生產方式的慣性束縛,又要攻克農業領域“卡脖子”技術;既要統籌推進糧食生態“雙安全”,又要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這種復雜性注定了爬坡之路絕非坦途。
把握糧食生產“易”與“難”的辯證關系,不僅是農業主產區的事,主銷區、產銷平衡區也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江蘇素有“魚米之鄉”之稱,但在本世紀初,江蘇糧食生產不能自給自足,是我國糧食主銷區之一。盡管城市化和工業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在上升,江蘇仍然主動承擔糧食安全責任,積極發掘畝均潛力,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推動糧食生產“逆襲”增長。如今,江蘇已成為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實現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糧自給、略有盈余”。這說明,找準方式方法,爬坡之“難”也能迎來“又一佳境”。
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務。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就是我們在“中國飯碗”中盛更多“江蘇糧”的方法路徑。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建設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只要沿著這條道路堅定前行,定能在長江兩岸鋪展更美的豐收畫卷,為大國糧食安全貢獻更多江蘇力量。(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