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位于江蘇的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75家博物館成為外國游客的熱門選擇,一系列精品特展、非遺展演全景呈現江蘇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上海博物館,隨著“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進入閉幕倒計時,超七成觀眾是從外地專程趕來,包括大量境外游客。當“China Travel”不斷掀起熱潮,博物館以其獨特的文化承載力,成為中外文明對話的重要橋梁。
博物館是歷史文脈的物質載體,更是文明互鑒的天然平臺。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凝結著民族智慧,是跨越國界的文化語言。從紅山玉龍見證的中華文明起源,到絲綢之路文物講述的中外交流史,每一件展品都是文明對話的使者。當外國游客在博物館凝視青銅器上的饕餮紋,他們感受到的不僅是中國的歷史厚度,更是人類文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溫度。
提升博物館的國際服務能力,是發揮橋梁作用的基礎工程。隨著過境免簽政策不斷調整優化,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將博物館納入行程,也對服務的便利性提出更高要求。北京各大博物館均已接入Visa等國際通用信用卡支付系統,為海外游客提供了支付便利;不少博物館在官網開設英文預約通道,優化涉外票務流程。這些細致入微的舉措,直接影響著外國游客的參觀體驗。
增強博物館的國際傳播效能,還需構建立體多元的話語體系。實踐證明,精品展覽本身就是最好的“國際語言”。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通過數字技術復原漕運盛景,外國游客無需翻譯即可感知水網縱橫的東方智慧;南京博物院的非遺展演中,昆曲水袖與評彈絲弦在國內外社交媒體上形成二次傳播。從《金陵圖》數字藝術展在法國引起轟動,到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在南寧受到追捧,雙向交流的展覽機制正在打破文化隔閡,塑造更立體的中國形象。
博物館作為“立體百科全書”,承載著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使命。它既需要在展陳設計上用國際通用的藝術語言詮釋東方美學,也需要在服務細節中體現“以文化人”的溫度;既要有“引進來”的包容胸懷,也要有“走出去”的主動姿態。當文物保護與時代需求同頻共振,當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深度融合,博物館就能超越地理界限,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 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