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問題正在全球加速蔓延。從文明視角考察,老齡人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社會共同關愛的群體。老齡化社會雖然來得快,但絕不是洪水猛獸,而是社會進階必經的“成人禮”。當長壽社會出現,科技全面改變人們的生活,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更智慧、更具包容性的老齡文明形態的誕生。
5月24日,倫理與老齡文明國際會議在南京開幕,兩天時間內33位海內外著名學者和專家圍繞老齡文明前沿議題,從多學科、多視角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各位學者和專家前瞻性地提出了三大問題:
第一,當人類進入長壽社會后,長壽對老年人是一把雙刃劍。對每個人來說,是尋求“壽比南山”的生命長度,還是“重于泰山”的生命質量?
從老齡文明來看,每個生命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尊重和保護每個人的生命是文明準則。然而,生命倫理同樣強調提高生命質量的重要性。老年人生命質量是個體與群體共同構建的結果,其提升體現了群體性、社會性的進步。
在追求生命長度的同時,我們也應注重提升生命質量,讓生命不僅是一段時間的延續,更是一段充滿意義、情感的旅程。
第二,當科技賦能智慧養老、幫助老年人過上有意義的幸福生活時,如何在擁有技術精度的同時,也擁有人文溫度?
智慧養老不是冷冰冰的技術堆砌,而是一場關于“如何老去”的社會實驗。智慧養老通過整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個性化、便捷和高效的養老服務。智慧養老不是一種新的養老模式,其本質是與傳統的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模式的有機融合,融合度越高,智慧養老就越有生命力。
智慧養老是時代的饋贈,而非親情的“對手”。所以,再先進的技術都不可能代替情感、代替近身服務。智慧養老,不是用機器替代親情,而是讓科技成為親情的“守護放大器”。我們既要善用技術破解現實難題,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技術只是手段,人文關懷才是養老的核心。在推動科技賦能智慧養老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將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尊嚴放在首位,讓技術與人文相得益彰。
第三,當長壽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對于個體來講,老齡文明的底層邏輯是什么?如何與時間達成最后的和解?
沒有人能避免變老,但如何變老卻是一個多選項。老年人的自主性是人格尊嚴和價值的基礎,他們擁有自由意愿,并渴望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些需求與年輕人并無不同。如果老年人被剝奪了自主性,會使他們失去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從而對自身價值產生懷疑而滋生自卑感。
老年人的自主性是幸福感和滿意感的重要來源。自主性使老年人能夠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興趣愛好和社交活動等。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居住環境、休閑娛樂活動和社交圈子。研究顯示,擁有更高自主性的老年人往往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和更高的生活滿意度。這種心理狀態的積極性對健康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老年人作為社會的一部分,他們承載著傳承文化、分享經驗和智慧的重要角色。人老了,最硬的底牌就是自我的主體性,這種不設限的人生,才能綻放最后的精彩。
誰說老了不好,精彩的人生從不因年齡而褪色。老年是生命的秋天,果實累累,金黃滿地。白發是智慧的光芒,臉上的皺紋是時代賦予的勛章。今天,我們共同倡導“老齡文明”有四大期待:期待建構真正的科技文明,在新興技術的強勢面前,捍衛和堅守老齡人的文明尊嚴;期待建構真正的人文關懷,要求建構從養老模式到生活方式的具有人文關懷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期待建構具有倫理情懷和文明境界的制度安排,要求以老齡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為追求,不僅讓老齡人“活下去”,而且讓他們“活得好”;期待建構人人共享的社會風尚。今天,我們把老齡文明國際交流的舞臺搭建起來,讓我們共同努力創造一個讓所有年齡層都能融入和發光的新時代,讓老齡成為人類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作者為南京大學教授,老齡文明智庫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