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新質生產力”揭示了一場深刻的時代變革,它不僅體現在技術工具的更新迭代,更預示著知識生產方式和文化創造模式的根本性轉變。伴隨著知識創造與技術迭代的極速增長,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更高的知識密集度和更快的創新節奏,迫切需要教育領域做出積極響應。
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核心驅動、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智能化為主要特征,對人才素養提出了全新要求。未來的人才不僅要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更要擁有創新思維、數智素養和跨界整合能力。他們既是技術的執行者,更應該成為創新的驅動者、價值的創造者。這種轉變對高校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如何培養具有新質素養的創新型人才?如何讓教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在教育理念層面,必須實現從工具思維到范式重構的轉變。數智化不是簡單的“技術+教育”,而是要通過數智技術深度賦能,引發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系統重構。這種重構體現在三個關鍵轉向:其一,從知識傳授轉向能力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智思維、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素養;其二,從統一標準轉向個性發展,借助數智技術實現精準畫像和個性化指導;其三,從單向灌輸轉向雙向互動,營造教師引導、學生主動、人機協同的新型教學生態。
就培養目標而言,高校必須構建面向新質人才的素養體系。新質生產力時代的人才既要掌握專業知識,更要具備新質素養。具體包括:一是持續學習與創新能力,既要保持開放的學習心態,又要具備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二是跨界融合與協同創造能力,能夠運用數智工具,實現跨學科知識的融通與創新;三是人文素養與科技倫理意識,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守護人文價值,實現科技與倫理的平衡。這些素養的培養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支撐、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
從教學路徑看,應當確立“學為中心”的創新模式。這一模式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數智技術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善用數智工具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具體應把握三個關鍵點:一是創新教學形態,推進混合式教學改革,打造虛實結合的學習環境;二是優化學習過程,利用學習分析技術,實現學情的精準診斷和個性化指導;三是革新評價方式,建立多元化的過程性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這些“應為”維度的思考,勾勒出數智化賦能高校教學的價值所在。它要求我們既要立足教育規律,堅守育人初心;又要與時俱進,積極推動教育變革,真正實現從技術應用到教育創新的深層轉型。理念的落地需要清晰的路徑指引。在數智化賦能高校教學的進程中,我們應當著力構建融創教育、智能賦能、混合學習和個性服務的系統實踐體系。
以融創教育激發跨界創新。融創教育不是簡單的學科疊加,而是要通過跨學科知識的深度融通,培養學生的復合思維和創新能力。其實踐路徑可從三個層面展開:一是重構課程體系,打破學科壁壘,設計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模塊,使學生能夠在真實情境中實現知識的融通與創新;二是創新教學方法,采用項目驅動、問題導向等方式,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問題;三是構建實踐平臺,利用虛擬仿真等技術,為學生提供跨界實踐和創新的機會。
以智能技術賦能教學創新。數智化教學環境的構建不是技術的簡單堆砌,而是要實現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打造智慧教學平臺,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教學全過程的智能支持;二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學習行為分析和認知診斷,為教師提供教學決策支持;三是引入智能評價工具,建立多維度的學習評價體系,實現對學習過程和效果的精準評估。
以混合學習重構教學場域。混合學習不是簡單的線上線下組合,而是要通過虛實融合創造新型學習生態。其建設路徑包括:一是構建數字孿生的學習環境,讓現實與虛擬空間實現無縫銜接;二是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促進師生間、學生間的深度互動;三是建立靈活的學習支持服務,確保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獲取學習資源和指導。
以個性服務提升教育質效。數智時代的教育服務應當實現從“一刀切”到“精準化”的轉變。這需要我們:一是建立學習者畫像系統,通過數據分析準確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二是提供智能化的學習指導,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展推送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建議;三是構建持續反饋機制,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把握高校教學數智化新機遇,還要特別注意三個方面:一是要處理好技術與教育的關系,確保技術服務于教育目標的實現;二是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其數智素養的培養;三是要建立完善的數據治理機制,在推進數智化的同時保護師生隱私。數智化浪潮奔涌,教育變革方興未艾。在這場從數字化到數智化的跨越中,高校教學既面臨挑戰,更迎來機遇。推進數智化轉型,關鍵在于守正創新。既要以數智技術的力量激發教育發展新動能,又要以教育初心守護人才培養的根本使命。期待通過教育工作者的持續探索,讓數智化真正成為提升教育質量的有力支撐,為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注入新活力。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文學院。本文為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立項課題“數字賦能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中國文學經典’課程體系改革與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