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謀篇布局、把脈定向,推動長江經濟帶奔涌高質量發展澎湃浪潮。
7月5日至6日,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商全球發展綠色轉型”為主題的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在貴州舉行。貴州日報聯動新華日報、安徽日報、湖北日報、湖南日報,圍繞“從‘綠色家底’看生態文明建設新跨越”主題推出五省黨報聯動報道,生動展示沿岸各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齊心協力共繪萬里長江綠色發展新圖景。
江蘇:工業“銹帶”變生態“秀帶”
“我們是常州拆除的第一家企業。拆除前,生產化學農藥的廠房延伸至江邊,最近的廠房離江岸只有300米?!苯K常隆化工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搬遷后,公司瞄準半導體材料等高端材料項目,同時復綠約300畝。
保護長江是一場“水、氣、土”污染防治綜合攻堅戰,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江蘇位于長江下游,沿線工業企業集中、經濟活動強度高、環境保護壓力大。
“這一特征在常州尤為凸顯,長江常州段曾是省內沿江城市中長江岸線最短、功能布局最全、化工企業最密集的區域之一,相比其他地區,治污難度和壓力更大。”常州濱江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巢彬介紹,作為常州市長江大保護工作的主戰場,濱江經開區累計安全拆除化工企業45家,實現沿江一公里范圍內低質低效化工企業“清零”;創新建立“企業退出—生態修復—指標調劑—易地使用”的“空間補償”機制,開創全國先例。
如今,行走在長江江蘇段,潮平岸闊,綠意彌漫,美麗的長江宛如輕柔的絲帶,蜿蜒向前。江邊時有水鳥駐足,臨水照影,意趣十足。
岸漸綠,水更清,景變金。在長江大保護過程中,江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從空中鳥瞰南通,長江入海口的“南通船谷”,正沖刺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制造業集群。
“船舶海工及航運對大氣環境影響不容小覷,但在南通,這個重點行業可以實現生態與產業雙向奔赴?!蹦贤ㄊ猩鷳B環境局局長程煒介紹,2024年南通市1316家企業實施深度友好減排,完成清潔原料替代、鍋爐專項整治等大氣治理項目746個。動力能源更清潔,設備工藝更環保,產品排放更低碳。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船舶海工產業為其他傳統產業“發新芽”作出示范。同時,南通的沿海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形態日益壯大,一排排風力發電機擎天而立、迎風旋轉,以風電為主的新能源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今年2月,位于如皋的長江“生態島”建設EOD項目舉行開工儀式。該項目被納入省級EOD項目庫,整合長江的科創、文化和旅游資源,探索“生態+科創+旅游”的發展模式,致力于打造生態島試驗區及沿江全域功能與風景共融先行區。
從工業“銹帶”變生態“秀帶”,江蘇沿江城市實現了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華麗轉身,唱響了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產業生態同頻共振的新時代長江之歌。
□ 新華日報記者 洪 葉
貴州:續寫長江“山海情”
6月8日,編號FJS—2023—099的梵凈山冷杉幼苗迎來第1000天“生日”。
這種第四紀冰川殘留的孑遺植物由于分布狹窄、生長緩慢,種子發芽率極低,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ER(瀕危)等級,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僅分布于中國貴州銅仁梵凈山局部地區。
3年前,貴州省林科院將這株幼苗由野外帶回梵凈山,在這片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搖籃”中,這位“冰川遺民”仿佛尋到故鄉,努力生長。截至目前,包括梵凈山冷杉在內,貴州已查明生物物種數量達2.4萬余種,居全國第四位,世界自然遺產地數量居全國第一。
從貴州的大山到江河,既是場景的變遷,更是生命的張力。
進入夏季,地處河谷地帶的遵義赤水市復興鎮熱氣蒸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飛和同事們對赤水河開展水質監測和魚卵采集作業,赤水河里有人工投放的長江鱘魚苗在生長,科研人員們作業時小心翼翼。
通過選擇適宜生境,輔以引流和水文調度等措施,長江鱘在赤水河里實現自然產卵20萬枚,并在野外成功孵化。
這次長江鱘自然繁殖試驗,是長江鱘2022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布野外滅絕后,首次在野外環境下產卵并自然孵化成功,讓人類看到了長江鱘野外種群重建的希望。
貴州作為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全省超六成國土面積屬長江流域,發源于云南昭通的赤水河,流經云貴川三省,在四川省合江縣匯入長江,是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
2018年起,云貴川三省共同建立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并出資設立補償資金,跨省共治赤水河成了貴州污染防治、“兩山”轉化的主戰場。
自然的“回應”令人欣喜——
近年來,赤水河珍稀魚類長江鱘、胭脂魚和巖原鯉等物種種群數量增加,資源量上升。部分物種棲息范圍擴大,鰻鱺、異鰾鰍鮀、紅唇薄鰍等消失多年的魚類重新在赤水河出現,赤水河常見魚類從2016年的108種增加到現在的167種,入長江水質穩定保持Ⅱ類標準,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河”“幸福河”。
作為長江上游地區唯一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自2016年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以來,貴州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高質量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4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3.3%,9個中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率為99.1%,綠色經濟占比48%左右。
兩岸青山相對出,一江清水向東流。作為上游生態屏障的多彩貴州,與長江流域兄弟省區市共沐長江清源,齊謀抱團發展,共同續寫更為動人的長江“山海情”。
□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弘弢
安徽:“綠色”皖江釋放發展新動能
長江經安徽省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五市,在江淮大地蜿蜒416公里,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稱。
夏日時節,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花山區、雨山區交界處的薛家洼生態園內空氣清新、蒼翠欲滴,長江岸邊蘆葦隨風搖曳,不時有魚兒翻騰躍出江面,一片生機盎然景象。許多市民游客結伴來此,欣賞如畫美景。
然而,多年前的薛家洼卻不是這番景象?!斑@里曾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僅路不好走,空氣污染還嚴重?!瘪R鞍山市退捕漁民陳蘭香說。
薛家洼生態園毗鄰長江岸邊,曾是長江漁民、漁船最集中的聚散地。由于缺乏有效管控,這里一度水體污染嚴重。在這片986畝的區域里,曾有散亂污企業7家、非法碼頭3處、固廢堆場1處,還有畜禽養殖場、危舊民居和??繚O民作業船以及住家船等。
2018年以來,安徽省委、省政府把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列為生態文明建設“一號工程”。
2019年,馬鞍山市開展以薛家洼為重點區域的長江東岸綜合整治。關停并轉散亂污企業、拆除非法碼頭、修復岸堤、植樹復綠、清理固廢等一系列整治工程展開。通過集中整治和生態修復,不僅魚和鳥回來了,江豚也重現身影。
薛家洼的蝶變,是安徽整治長江沿岸生態突出問題的縮影。
近年來,安徽始終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從集中攻克百姓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一體推進治污、治岸、治漁,還百姓藍天白云、水清岸綠的美好家園。
為消除長江污染隱患,近年來,安徽全面排查整治長江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溯源分類,實施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段線”分級管控措施,嚴守污染物入江“三道防線”。安徽對長江干流4558個排污口進行全覆蓋排查、監測和溯源,確定691個排污口,對其中97個工業企業排污口安裝聯網自動監控設備,基本實現長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水質監測監控。
保護生態環境,生態也給予反饋。2024年,安徽長江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率為93.8%,較2016年提高15.5個百分點,長江干流安徽段出境水質穩定在Ⅱ類優質水平。長江(安徽段)土著魚類物種數已達到78種,比實施禁漁前增長47%,江豚種群數量達279頭,比實施禁漁前增長7.3%。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近5年連續超九成。
生態優先,美麗長江“只此青綠”。當前,安徽正著力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以構建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為引領,持續壯大綠色生產力。
如今,安徽產業結構實現從“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轉變,一、二、三產所占比例優化為7.0∶38.7∶54.3?,F在的安徽長江流域,匯聚全省70%的新興產業基地、80%的高新技術企業、90%的上市公司,成為安徽發展水平最高、創新活力最強、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
□ 安徽日報記者 羅曉宇
湖北:把長江江景變成市民心中的詩與畫
近日,雨過天晴,宜昌市濱江公園,在過往船只的汽笛聲中,煙雨江南藝術團正在排練。副團長邱萍說,宜昌的沿江風景越來越美,大家經常來這里排練,身心愉悅。
秉承合理利用、變廢為寶的集約型建設和海綿建設理念,宜昌市積極開展長江岸線整治修復,總面積118公頃。“在遵循生態紅線的基礎上,宜昌擴大范圍,劃了一條‘生態虛線’,在市民目之所及處開展修復和治理,讓大家更暢快地親水玩水,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宜昌市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管護中心工作人員周程堯介紹。
所謂“生態虛線”,就是在生態修復過程中,在規劃部門批復的生態紅線基礎上,適當打破實際紅線界線,擴展生態邊界、形成虛擬紅線,將紅線內景觀、地形與周邊山體、水域、街道、居民區等自然銜接,達到實際紅線范圍內景觀與虛擬紅線范圍內地形空間滲透互融的景觀效果。
探索江岸治理新模式的宜昌,打造出一條優美長江岸線帶,塑造了山水城交融的濱江空間。沿江區域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指標由不足10平方米提升至120平方米,成為該區域居住人口的重要配套設施,為市民提供更大的健身、休閑、娛樂空間。
在燈塔廣場,岸邊綠地上的休閑椅,由磷石膏制成;塑料瓶等垃圾回收設計為濱江景觀;化工企業的反應釜也被保留下來,成為沿江岸線一景……在生態修復的同時,宜昌還保留原碼頭的傳送架、龍門吊等城市符號,留存碼頭記憶和城市發展痕跡,形成不同功能的文化互動場。
宜昌如詩如畫的江景,是生態大省長江大保護的生動縮影。千湖之省湖北,是長江干線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區和三峽庫壩區所在地,肩負著確保一江碧水永續東流、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重大責任。今年以來,聚焦支點建設目標,全省大力實施美麗湖北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生態承載力。
目前,荊楚大地繼續實施長江高水平保護提質增效行動,全面打好湖庫治理、入河入湖排污口治理、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化工企業污染防治四大攻堅戰,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眼下,湖北生態質量指數(EQI)常年保持一類,長江、漢江、清江干流水質連續6年保持Ⅱ類,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保持Ⅱ類。長江“微笑天使”江豚種群數量達到1200多頭,水清岸綠、江豚逐浪、麋鹿成群的美景成為常態。
□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 弦
湖南:厚植“家底” 青山成“靠山”
“精準扶貧”首提地十八洞村,今年又多了長期增收之道——
4月,以565.37公頃林地獲得近4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減排量碳票,6月中旬,十八洞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碳票為質押,申請貸款擴建生態茶園,順利獲得工商銀行湘西州分行發放的“種植e貸”300萬元。
“以前山歌都唱‘山高坡陡路難走,有女莫嫁十八洞’,哪里想到現在山林正是生財的資源?!?3歲的十八洞村講解員施艷琴說,十八洞村依托紅色資源快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注重生態保護和修復,村莊森林覆蓋率從不足78%增長到87%,生態旅游、生態茶園、碳匯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
十八洞村是一個縮影。近年來,三湘大地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重點在森林撫育、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等方面下功夫。今年,湖南省各級領導干部、基層群眾紛紛開展義務植樹,累計栽樹超過1.4億株?!斑@個傳統已經持續40多年。”省林業局負責人介紹,如今,全省森林覆蓋率53.1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86.87%,過去10年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約20萬公頃,“綠色家底”越來越厚,推動湖南生態環境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轉變。
豐厚的“綠色家底”帶來一個個生態“奇跡”——
消失已久的中華穿山甲,攜家帶口在三湘山林重現身影;一批白冠長尾雉野化放歸,中國特有瀕危珍禽邁出恢復生機的步伐;在長江流域消失20余年、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的珍稀魚類“鳤”,重現益陽南縣茅草街水域……
湖南省林業局數據顯示,過去5年,全省累計發現新物種26種、新記錄86種。目前,超過7900個物種在湖南各美其美,生物多樣性資源,尤其是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豐厚的“綠色家底”影響著湖南綠色發展的方向——
今年“五一”假期,高椅嶺旅游區游客數量同比增長1110.48%,旅游區營業收入突破2000萬元。幾年前,這里還是火力發電廠尾渣排放處理的中型灰壩,常年煤灰四散,土地損毀,植被破壞,被列為污染防治攻堅“夏季攻勢”重點地區。
拋棄對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湖南人嘗到綠色發展的甜頭。
寧遠縣仁和鎮馮石村,沿水而建的秀美小公園,成了村民休閑游樂好去處;武岡市古山村“借力”伴山水庫打造山水田園,農家樂名聲在外,年旅游收入超過1200萬元……
“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道路越蹚越寬。除了生態旅游,油茶、竹子、花卉和靖州茯苓、新化黃精、通道“黑老虎”、慈利杜仲等一大批優勢特色產業,讓林業資源變成居民致富菜籃子、肉盤子、藥園子,生態惠民扎實落地。
□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彭雅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