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堅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理念,回歸教育本質,實施生命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命教育。2016年,“珍愛生命”被列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學校要“注重安排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切實培養學生珍視生命、熱愛生活的心理品質,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引入生命教育,至今已逾三十年。其間,我國高校積極開展生命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教育工具化、功利化影響,高校對生命教育重視不夠,再加上社會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的困擾等因素影響,高校生命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高校應認識到新時代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新特點和新需求,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生命教育提質增效。
加強組織制度保障措施建設。搭建生命教育組織體系,推動生命教育工作有序開展,提升生命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教育部門可成立生命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全校生命教育工作,推進落實生命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經費保障建設等系列配套保障;成立生命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具體落實上級相關政策和學校生命教育領導小組形成的決議;成立生命教育教研室和指導中心,承擔學校生命教育理論課和實踐專題教學任務,以及生命教育教研活動等。加強相關制度文件的修訂和完善工作。堅持成果、貢獻、業績導向,充分調動教職工生命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落實生命教育場地和經費投入。高校要為生命教育與咨詢提供必要的場所與設備;完善并落實生命教育工作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生命教育工作開展的基本需要。
高校應依據生命教育基本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結合學校學科特色,構建完整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組織專家編寫校本生命教育教材。至少開設一門生命教育必修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由生命教育專職教師進行生命教育的知識傳授和實踐訓練。加強通識教育課程中生命教育選修課程建設,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生命教育需求。促進生命教育與德智體美勞心等課程的有機融合。在德育課程中加強生命價值觀內容,在智育課程中加強生命共同體理念,以及身心健康管理方法,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開展多類型體育運動項目,以練“體”磨礪學生吃苦耐勞、頑強拼搏毅力,以及發揮其調節情緒、疏解壓力作用。在美育課程中促進學生提升審美和人文素養,陶冶情操。在勞動課程中提高勞動素養,在專業生產勞動實踐中實現自身的生命價值。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和心理咨詢過程中增加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促進大學生的生命思考和成長。
探索多樣化生命教育教學方法。根據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特點,采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積極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等現代信息化技術搭建網絡生命教育平臺,學生利用網絡平臺中的視頻、微課、教學課件等課程網絡資源完成自主學習;在線下課堂中,教師根據學生線上學習與討論情況,采用分組討論、情景展示、生命主題演講或辯論等形式,通過開展互動溝通交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加強第二課堂課外活動育人作用,積極借助專家講座、黨團日活動開展生命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增強對生命意義的體驗與感悟。充分利用校園生命教育專欄網站、微信公眾號或者官方微博,開展宣傳和討論。加強第三課堂社會實踐育人作用,通過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館、博物館等校外實踐場所,以及參加福利院、養老院等志愿服務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增強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生命教育師資力量的不足是當前影響生命教育效果及質量提升的重要原因。高校應通過引進、培養和聘任相結合,組建專兼職相結合的生命教育師資隊伍。在人才引進時,注意引進具有生命教育研究背景的優秀人才擔任生命教育專職教師。鼓勵校內對生命教育感興趣的思想政治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輔導員等通過培訓考核合格后轉崗為生命教育專職教師。完善生命教育專職教師培訓體系,注重職后培養。聘請校內外生命素養較高的專業老師、優秀大學生代表和社會專家學者等擔任生命教育兼職教師,并出臺相關政策文件進行規范管理。將生命教育內容納入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崗前培訓和日常業務培訓中,提高專業教師和輔導員的生命素養,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和輔導員日常行為舉止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作用。
高校積極承擔起生命教育協同育人主導作用,主動加強與學生家庭、社會機構組織的溝通聯系,構建家校社生命教育協同育人機制。與學生家長建立常態化溝通聯系。主動加強與社會有關單位的溝通聯系,積極拓展校外生命教育空間。依據社會單位資源情況建設相對穩定的各類型生命教育實踐基地,豐富生命教育實踐內容,提升生命教育效果。
(蒼桂華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本文系2022年度南京工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后疫情時代高校生命教育實施路徑研究”〈項目號:SZ2022033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