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市近日舉行的2024年高質量發展總結大會上,銅山區及所轄的徐州高新區,雙雙榮獲徐州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第一等次,同獲區縣板塊唯一的突出貢獻獎。經濟總量在徐州位居首位的銅山區,去年完成“三個千億”——地區生產總值1485.7億元,增速3年連跨3個臺階;工業總產值、工業開票在徐州率先“雙超千億”,且兩項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我們要干字當頭,建設中心城市‘強支撐’;我們會決戰決勝,當好徐州發展‘壓艙石’?!毙熘菔形N~山區委書記、徐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龔維芳說,對標徐州市委賦予的“經濟發展領頭羊、科技創新主陣地、城鄉融合示范帶、安全穩定護城河”重任,銅山今年將奮力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工業總產值、工業開票增長10%以上,為徐州沖刺“萬億之城”挑大梁、多貢獻。
強鏈延鏈,科創前沿培育新項目
“鈣鈦礦不是礦,而是一種分子結構。鈣鈦礦電池片,光電轉換效率遠高于晶硅電池,未來不僅可用于電站,還可能造出不用充電的電動自行車、會發熱的衣服等?!?月1日,記者來到深圳光因科技有限公司在徐州高新區的生產基地,負責人劉偉俊向記者描繪了這番極具“科技范”的應用場景。
生產車間內,一條年產能200MW的生產線正在試產。和印象中硬硬的、厚厚的電池板不同,這里的電池片薄如紙,摸起來很柔軟?!皬目茖W研究到產業化和商業化,我們加快邁出重要一步?!眲タ「嬖V記者,3月20日,在核心設備投用僅29天后,他們已下線首批1.2m×0.6m大尺寸組件樣品。按照計劃,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年銷售收入20億元。
作為去年徐州投洽會重點招引的項目,不僅看重光因公司的規模前景,也看重其產業鏈配套的吸引力。他們生產線上的部分設備,正是來自同在徐州高新區深耕的“獨角獸”企業——先導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叭ツ戤a值15億元,今年有望突破20億元!”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劉杰說,他們的另一家薄膜材料公司在去年4月投產,業績同樣飄紅——磁控濺射靶材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今年一季度保持近20%的增長。
如今在銅山,一批像光因、先導這樣的“大項目”,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支撐”。去年,銅山新增高企、“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及省雙創人數位列徐州第一,徐州高新區入選省未來產業集聚發展試點。今年,銅山將加快鈉電池、核藥等“1號項目”簽約,推進必澎、物流車、鈣鈦礦GW線、傳感器等項目落地建設,力爭百億項目新突破、50億項目3個以上。同時,推動40個省市重大項目在上半年開工,36個年內投產。
因地制宜,產業布局凸顯新思路
銅山區轄17個鎮、10個街道,坐擁國家級開發區——徐州高新區,各板塊既要競相發力,也要避免同質競爭。在徐州重點打造“343”創新產業集群的新背景下,銅山在去年重新梳理各細分產業的優勢、劣勢和下一步發展方向,明確各產業的承載地區和園區載體,構建全新的“8166”產業體系?!巴怀霾町惢吞厣?,新的產業布局為全區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銅山區經發局副局長楊譽說。
大彭鎮有“網架之鄉”的美譽,在一批鋼管企業帶動下,形成全鏈條網架產業鏈。在鎮里的工程機械制造園區內,江蘇華力鋼管有限公司每天開足馬力生產16個小時。“原來4條生產線,只能生產兩三種產品,今年3月底新上的生產線,可生產七八種產品?!痹摴旧a經理丁永俊的信心很足,在這條特色產業鏈上,訂單有保證,基本可以做到不留庫存。
大彭鎮所在的銅山區本級,目前重點發展工程機械和裝備制造、綠色冶金、綠色低碳能源、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新型建材產業,形成了柳泉高端裝備、茅村城北綠色低碳、張集健康食品等8個產業集聚區,以及馬坡精品玻璃、鄭集食品機械、三堡智能家居等6個特色園區。而在高新區,重點發展安全應急、新一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大健康、商用車產業。
服務到位,中小企業開辟新賽道
“公司年產值雖然只有幾千萬元,不過已服務到千萬家?!痹谔膹堟偟男熘菘堤┩ㄓ嵲O備有限公司,總經理謝經凱有本“生意經”。他們打造自有平臺系統,并在郵政部門的合作推動下,拓寬快遞業務,將智能快遞柜布點到全省上千個小區,每天快遞量20余萬件?!敖柚涂战洕沦惖?,我們正打造‘無人驛站’,打算嘗試無人機配送?!敝x經凱說。
“龍頭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生動局面,正在銅山加快形成。“現在注重科技招商,吸引人才創業,既服務本地主導產業,也培育全新未來產業。”徐州高新區科技局人才辦副主任王圣勇說。2018年以來,他們累計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319名,創辦人才企業90余家,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4家,2024年累計營業收入近4億元。
在多方協調下,曾任英國焊接研究所首席項目負責人的魏興國,2023年回國后全職創辦江蘇湖畔焊接科技有限公司,把徐州高新區作為高速動車、航空航天、船舶等產業智能攪拌摩擦焊工藝及裝備的全球研發中心和制造中心,目標鎖定國際領先,目前在談訂單達3000萬元。
扶持企業發展,銅山把服務擺在前。銅山區區長于帆說,銅山做到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強化升規、攀高、上市梯度培育,積極引導企業技改擴規、數字轉型、創新發展,讓企業既長“個頭”,又強“體質”。
□ 本報記者 王 巖